当前位置: 主页 > 岐黄文化 > 中华药材

枝叶/树皮类中药材——竹叶

发布时间:2024-10-11 09:27:19 人气: 作者:小编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竹叶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竹叶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竹叶

  • 【名称】:
  • 竹叶
  • 【英文名】:
  • leaf of Henon Bamboo
  • 【拼音】:
  • Zhú Yè
  • 【别名】:
  • 长竹叶、金竹叶、竹叶门冬青、竹叶麦冬
  • 【药材类别】:
  • 枝叶/树皮类
  • 【性味】:
  • 味甘;淡;寒。
    ①《别录》:味辛平,大寒。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履巉岩本草》:苦,甘,微寒,无毒。
    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
  • 【归经】:
  • 入心、肺、胆、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
    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
  • 【入药部分】:
  •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叶。
  • 【产地和分布】:
  • 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 【形态特征】:
  •   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g。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及便溏者禁用。
  • 【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热病烦渴;小儿惊癎;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

    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
    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
    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 【附方】:
  • ①疗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外台秘要方》竹叶汤)
    ②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二两,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③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
    ④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淡竹叶粥)
    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金匮要略》竹叶汤)
    ⑥治诸淋:淡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一钱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淡竹叶汤)
    ⑦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医力简义》导赤散)
    ⑧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经效产宝》)
    ⑨治头疮乍发乍差,赤焮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10.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黄,脉象浮数。(《温病条辨》银翘散)。
    11.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象虚实数。(《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12.清营透热,养阴活血,主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降而干,脉数。(《温病条辨》清营汤)。
    13.清心解毒,养阴生津。主治温病误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症见发热,神昏谵语等。(《温病条辨》清宫汤)。
    14.透疹解表,清泄肺胃,主治痧疹透发不畅,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
    15.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溲赤涩刺痛。(《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
    16.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用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温病条辨》三仁汤)。
    17.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下焦瘀热,而致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舌红脉数。(《济生方》小蓟饮子)。
    18.治眼赤:竹叶10g,黄连4枚,青钱20文,大枣(去皮核)20枚,栀子7枚,车前草10g。上6味,以水4升,煮取1升以洗眼,每日6-7遍。忌猪肉。方中竹叶清热除烦,为君药。(《外台秘要》竹叶汤)
    19.治诸淋: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4.5g。上为1服,用水2盏,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时温服。方中竹叶清热除烦,利尿,为君药。(《奇效良方》竹叶汤)

  • (内容来源: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