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岐黄文化 > 杏林故事

医学大士——叶天士

发布时间:2024-12-12 15:51:18 人气: 作者:小编

叶天士

虚心拜师学医17人,终成一代温病大家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但任何一种成功,背后一定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加倍于常人的汗水和付出的故事。

据乾隆进士王友亮《叶天士小传》云:“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

叶天士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天士幼时便随父亲学医,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之学”。因此,他从小时就熟读《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可谓博览群书。14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他的这位老师。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还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虚心求教的态度,令人赞叹不已。

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天士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赵姓病人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位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刘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刘名医"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刘名医"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为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刘名医"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消渴症(同现今的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贪晚,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用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是感动。

正是这种对医学虔诚到无我的追求,才最终成就了一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