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岐黄文化 > 杏林故事

叶天士和温病学

发布时间:2024-12-18 09:20:06 人气: 作者:小编

叶天士和温病学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框框,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症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再者,文中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一学派产生于江南一带,与北方的伤寒派的差异很大,这与地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以至于现代中医界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也存在着南北的差异。

叶天士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医者的那颗济世活人之心,是成为大医的必要条件。

经过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叶氏终于成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医术高明,治多种病,被时人誉为“医中国手”。沈德潜为之作传曰:“以是名著朝野,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叶天士不但在温病学上影响巨大,在内科杂病亦成就卓越。他上承《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下及历代各家学术,凡与其研究相关者,均不遗余力地予以钻研、继承和发展。叶氏一生创立了许多重要的辨治理法,卫气营血辨证、胃阴学说、阳化内风说、经络病机、奇经八脉病机、久病入络说等,至今还在中医临证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叶氏精于杂病辨治,在痹病辨治上亦颇有独到之处,《临证指南医案·痹案》是叶氏治痹医案中论述较为精详、理法方药切于实用的重要篇章,该篇深刻体现了叶氏诸如“络病病机”、“奇经八脉病机”等重要的杂病辨治理论,对后世治疗痹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种敏而好学,更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有形的、无形的财富。